2018年3月31日 星期六

聽覺想像力·聆聽工作坊

*因為每堂講座採小班制限額5~7名,有興趣者請務必先填表報名:https://goo.gl/forms/uNVjn4v3MtOmnfny1
聽完了一首作品,有多少的細節能印入腦海中?我們對週遭的聲音感知有多少?聽覺的想像力究竟有多少可能?
一堂讓大家打開耳朵感受聲音,激發聽覺潛能,進而幫助音樂的學習與演奏的課程。聽覺訓練過程中,也帶入了樂理、和聲與音樂欣賞等知識。課程內容以討論與團體活動的形式進行,同時促進學員間分享與音樂表達的能力。
流程:想像力暖身運動 - 視覺與聽覺想像 - 音樂細節感受 。

地點:海豚媽媽音樂教室, 116台北市文山區羅斯福路五段170巷31號1樓

註:
1.為求討論品質,單堂人數上限7人
2. 適合對象:6歲以上,任何對音樂有興趣之人,雖然課程不著重在讀譜,但建議參與者會讀基本的五線譜
3. 每人酌收200元為分擔場地費用




2018年3月17日 星期六

Bach WTC No.1 prelude

巴哈(Johann Sebastian Bach, 1685 – 1750) 的鋼琴十二平均律共兩冊,是古典音樂史中經典的作品之一,被Hans Von Bulow譽為鋼琴之舊約聖經。而這作為開頭的第一首作品,只有簡潔的分解和弦,反襯了之後的賦格等複音音樂織度。這首前奏曲並無表現旋律的意圖,反而藉由和弦呈現了清楚的和聲導向,為調性和聲開啟了大門。

以下為簡化的和聲進行,先就音域、終止式、和聲來探討:



樂句一: 主構
第1至第4小節,為一組完整的和聲進行(TSDT)。音域明顯地集中在中音域,密集和聲狀態。
低音在中央C位置,暗示著C調的主音為一切開端。



樂句二: 發展一
第5至第11小節,建構在屬調上,由下屬性質和弦導向屬和弦以及完整的終止式。
下方弧線代表著和聲的五度關係,5至8小節為一連串五度下行A-D-G-C。根音安排於高音,並形成了兩組模進。8至11小節為完整的G大調終止式。
低音由C出發,往下導向至G,清楚地呈現了調性的轉移方向。


樂句三: 發展二
第12至第19小節,回到C大調,由低音從上一樂句的G往下導向至C明顯地再次暗示調性的導向。此樂句的形式與上一樂句相似,同為兩組模進與相同的終止式(IV-ii-V-I)。不同的是,模進的和聲部分變成由導音至主音(vii-I)的狀態,根音與上樂句一樣置於高音(C#-D, B-C)。後面接著與第二樂句相同的終止式,只是回到了C調。音域的部分相較於前面又更往低音邁進。



樂句四: 結尾句
第20至最後一個小節,回到終點前的徘徊。第24小節來到了高音的最低點,持續在眾多的屬和弦間徘徊後,最後終於導進了完全終止。低音的部分延續了上樂句最後的C,更往下至G並且在屬和弦徘徊間保持著,最終導向了C引領著C調終止出現,而整體音域也在最後來到了最寬廣的配置帶出句點。
最後,跟隨著和聲分析聽聽看實際演奏。

最後的最後,關於Schwencke measure。

Christian Friedrich Gottlieb Schwencke (1767–1822)針對這首前奏曲原始版本中的22與23小節間提出了和聲進行的疑問,認為應加入這小節讓整個和聲進行與高低音線條更為合理。雖然對於此論點不同派別各有不同的看法,不過現今使用的鋼琴十二平均律版本多為不含此小節。
然而,在古諾(Charles-François Gounod, 1818 – 1893)的《聖母頌》當中,除了使用了這首前奏曲作為鋼琴伴奏,另外譜上了旋律外,並且使用了Schwencke measure納入在曲中。聽了便知其中的差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