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4月23日 星期一

音樂本身就是一種強烈的語言

看到絢麗的多媒體互動影像結合音樂時,總是被問起:

「科技的元素是否會去影響音樂的本質?
工具是否反過來會去窄化音樂語言發展的空間?
「視覺元素是否為必要?」
視覺部分是否會讓音樂語言變得過度具象? 

記得2016年暑假,初到Darmstadt被現代音樂轟炸了兩週後,最後閉幕音樂會竟然演奏了崔斯坦與伊索德的序曲,聽了沒幾個小節就抵擋不住淚水。聽完了兩週非調音樂後,當下對這序曲的強勁完全無法抵擋,這些和聲、這些旋律、這些張力,無法言喻。這首序曲在沒有劇本、舞台、演員...等的狀態下,單單音樂就已經是強烈的存在。

回過頭來看自己的作品,我不得不站在一個批判的觀點來檢視過去幾年受電腦音樂的影響。是否有受工具的影響而去框住自己的音樂創作? 雖然創作時一直都是以做出好聲音為中心,但過程中不免受音樂程式的影響,而去調整作曲的模式,有時候甚至是以程式能做的範圍而去決定音樂內容。

在這資訊爆炸的環境中,很容易忘了音樂單純的美好。

視覺或肢體的訊息的確會加深整個作品的氛圍,多媒體表演所傳達出的狀態肯定跟純音樂不同,最終還是取決於創作者的決定,無法以好壞如此二元的方式來評斷。畢竟一個作品產生的能量,和魅力與否會影響觀眾的感受,而感受皆因人而異。多媒體表演中,如何取得各媒材中的平衡永遠是最大的困難,然而又必須不斷有各類實驗的作品推陳,才能去觀察到更多狀態的可能。

既使意識到從事多媒體創作的盲點,也認為自身大多結合影像的作品影像部分為非必要,還是會持續在這方面嘗試。一邊不斷提醒自己是做音樂的人,其他工具為輔助矣。